读《亲爱的安德烈》

今年的中秋和国庆只隔了一周的工作日,故中秋没回老家和两朋友去了东极岛看看海和吃了点海鲜惶惶三日,途中大巴车上用 kobo(类似 kindle)看了一半,国庆长假回乡见父母同学抽空书架上取出又看了一半。我可能守旧,能用实体书看的时候还是喜欢实体书的质感,捧着本书比 kobo 感觉更真实,但 kobo 能装下我书架上的所有书也方便易带和搜索,或许多年后实体书也会成为奢侈品吧。 这是本两代人中间差了 30 年的一共 36 封家书,但读来会惊讶母亲和儿子竟可以如此像朋友般对话沟通,涵盖了政治、艺术、人生、生活等等。于儿子更能明白为人父母的殷切期望不是能成才取得多大多大的成就而是只要你过得开心。当安德烈说我这辈子可能达不到父母的成就,可能只是一个平庸人时。龙妈妈这样回答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而在儿子为情所困时,妈妈等了好久既激动又兴奋 我愿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报告』,那就是,人生就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而立在船头,浅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于父母时要明白当孩子已经 18 岁成人时他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要为自己做的事情付全部的责任。如安德烈常抽烟,而且在母亲面前抽。每次见到妈妈恨不得跑过去抽两个耳光但你不能马上上去制止,因为他已成人已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也会认识到孩子慢慢的长大,像小鸟一样终会飞走。当父母五六十岁孩子就会意识到回国头来慢慢看看,我还有父母这个窝。

October 7, 2018 · 1 min · 19 words · Fython

《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

《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 一日茶,一夜酒,一部毫不掩饰的小说,一次没有目的的见面,一群不谈正经事的朋友,用美好的器物消磨必定留不住的时间。所谓本质一直就在那里,本一不二。 《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是冯唐2016年出版的杂文集。他是个高产的作家其实不止是个靠文字为生的读书人更是个投资人、前麦肯锡合伙人、战略管理顾问等等只是爱好文字业余写作,最近有《搜神记》在预售。 冯唐算是最近两年比较火的作家特别是翻译了《飞鸟集》从翻译到下架到召回之后。由于翻译的很青春荷尔蒙,诗中到处充斥着“裤裆”、“舌吻”、“他妈”等词不符合大众对诗“信、达、雅”的标准被出版商下架召回。有时也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上《铿锵三人行》《搜神记》。 书的封面骚气十足,他怀抱着一位他热爱的妇女,若隐若现够写意。嗯,很“冯唐”!不会是又一部《素女经》、《不二》吧。书名一开始不太理解,书中旧书店一文中说我想,每个像Moskowitz先生一样牛逼的人,都要有个笃定的核,这样在宇宙间才不易被风吹散,仿佛每个伟大的街区都要有家旧书店。而冯唐这本书就是证明他有一颗笃定的核的书。 书是一篇篇杂文、随笔组成的,在序分中他说这本书,就和各位简单分享我理解的东方美学。,书中大部分文章介绍他玩各种器物的心得和体会加冯唐体依旧自恋。当然逼格要高煮茶要用日本龙文堂造铁壶、喝茶要用北宋建窑兔毫盏、手表要戴百达翡丽、相机要莱卡M9全幅画旁轴加50mm定焦饼干镜头、戴白玉扳指用他的话说就是用美好的器物消磨必定留不住的时间。用他扎实的文字功底加非常人的见识描述出来,世俗绝不庸俗。挺喜欢他文字中的那点“坏”或者说那点“黄”和肿胀,带着点痞子气。 除了这些美好的器物他在“跑步,让自己和身体尽人力”中说坚持运动跑步的好处甜睡、去烦、放下等,在”大学教育 我在协和学到的十件事”中说硬着头皮学些暂时不觉的有用的知识有什么用所学过的知识,哪怕基本都忘了,如果需要,我们知道去哪里找。因为我们学过,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存在,我们不容易狭隘,不狭隘往往意味着不傻逼。乔布斯说要相信会有一天这些零碎的知识会串联起来帮助你。在“财富观 富二代的自我修养”中如果我只能追求一种名牌,我一定追求教育上的名牌:上最好的大学,读最有名的名著。这些都是该汲取的地方。 还自恋地回应了下为什么这么自恋“能做到实事求是的自恋其实是自信和自尊,任何领域做到最好之后,人只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只能自恋。” 全文完。

July 27, 2017 · 1 min · 11 words · Fython

《我们仨》杨绛先生回忆录

《我们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这个清明时节没有雨纷纷,三天假期阳光都很好。没有出远门,只回家和家人待了两天,见了几个想见的朋友玩伴。偷空放松下不想学习也看了这本书。 前段时间看《洗澡》当时感觉这书还比他丈夫的《围城》还精彩易读,有可能看《围城》时功力不够不懂钱老师深厚的多国文学基础,有些精细文字也都理解不了,那是一个很遥远的暑假了。看完《洗澡》之后意犹未尽,只想着姚宓与徐彦成精神恋爱的结局,就去看了《洗澡之后》杨绛说“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无法阻挡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多俏皮的话,看完后,还是觉得不要看的好,这部作品就当是百岁老人给我们的开的一个玩笑吧。《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先生和女儿去世之后写的回忆录,是一位孤独老人思念的产物,的确真真实实,历历在目。 书中记录了钱媛先与一九九七年早春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她说从此他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在短短两年内先后失去两位至亲之人,这悲痛只有当事人能感受得到。并在此后整理钱钟书书信文件出版,并从事文学工作到最后一刻,这就是老一辈知识分子典型代表。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是写一个梦。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的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我还是比较喜欢第三部,记录他们一家人分分合合,朴实的生活,温暖与亲切。他们都是从剑桥和巴黎留学归来的大学者,也见过大世面,一生不追名逐利,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只求平淡生活。不变的是到哪都会学习、读书和创作。 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识的人。” 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 不求有名有声。 给钟书虚名他都能推就推,只专心做学问。我想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也躲过了新中国几个困难时期。 比较有趣的是读着读着会想起《洗澡》里的情节阿瑗对我说:“妈妈,我不想结婚了,我陪着爸爸妈妈。”像极了姚蜜说的话。

April 6, 2017 · 1 min · 14 words · Fython